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,它为患者补充营养、电解质和药物,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。有关静脉输液过程中空气进入血管的报道屡见不鲜,引发广泛关注。本文将探讨静脉输液能否输进空气,分析其风险及防范措施,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参考。

一、静脉输液与空气的关系

1. 静脉输液的定义

静脉输液是指将药物、营养液等液体通过静脉注射进入患者体内,以达到治疗或补充营养的目的。其原理是将液体通过针头注入血管,借助血管内血液的流动,使药物或营养液在体内发挥作用。

2. 空气进入血管的可能性

在静脉输液过程中,若输液管路、注射针头或输液器存在漏气现象,空气可能会进入血管。抽吸血液时也可能将空气带入血管。

二、空气进入血管的风险

1. 静脉空气栓塞

空气进入血管后,随着血液流动,可能形成静脉空气栓塞。静脉空气栓塞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,可导致以下后果:

(1)急性肺栓塞:空气进入肺部血管,阻塞血液流动,引起呼吸困难、胸痛等症状,严重者可导致死亡。

(2)脑栓塞:空气进入脑部血管,阻塞血液流动,引起偏瘫、失语、意识障碍等症状,严重者可导致死亡。

(3)其他器官栓塞:空气进入心脏、肝脏、肾脏等器官血管,可引起相应器官功能障碍。

2. 静脉炎

空气进入血管后,可能引起局部炎症反应,导致静脉炎。静脉炎可表现为局部疼痛、红肿、硬结等症状,严重者可导致静脉阻塞。

三、防范措施

1. 选择合适的输液器

选择具有防漏气功能的输液器,可有效降低空气进入血管的风险。

2. 规范操作

医护人员在进行静脉输液操作时,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,确保输液管路、注射针头等部位无漏气现象。

3. 检查输液管路

输液过程中,医护人员应定期检查输液管路,确保其通畅无阻,无漏气现象。

4. 严密观察患者情况

医护人员在静脉输液过程中,应密切观察患者情况,一旦发现异常,立即停止输液,及时处理。

静脉输液过程中,空气进入血管的风险不容忽视。医护人员应充分认识其危害,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空气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。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,共同保障输液安全。

参考文献:

[1] 张丽华,张晓峰,刘晓辉. 静脉空气栓塞的护理与管理[J].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,2017,33(1):78-80.

[2] 王芳,赵春华,王丽娜. 静脉输液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[J]. 护理研究,2016,30(6):737-739.

[3] 胡丽华,张静,张丽华. 静脉空气栓塞的急救与护理[J]. 护理与康复,2015,14(6):58-59.